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资料 > 教学计划

教学计划

时间:2024-07-12 11:47:14
教学计划模板七篇

教学计划模板七篇

时间过得飞快,教学工作者们又将迎来新的教学目标,何不赶紧为即将开展的教学工作做一个计划呢?以使教学工作顺利有序的进行,提高自己的教学质量,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教学计划7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教学计划 篇1

一、教学目的和要求

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通过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经典著作的学习和研究,系统掌握国内外学术界马克思主义哲学经典著作的研究状况,深入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经典著作研究成果,及时获取最新的研究信息,以推动学术研究的发展,进一步提高博士研究生的科研能力和学术水平。

二、学习时间 20xx年3-6月

三、教学方法

讲授与研讨相结合,以所开讲题为中心,教师进行必要的讲授,学生围绕教师讲授的基本内容和提供的研讨题目,在事先认真准备的基础上进行研讨,做到教学相长、学学相长,加深对本学科经典著作的认识和理解。

四、教学内容(见课表) 五、考核方法

课程结束后,每个学员提供一篇与本课程有关的5000字左右的学术论文,题目自拟,要求所撰论文具有独到见解和较高学术水平,争取在有影响的刊物上发表。

哲学教研部

中央党校20xx级博士研究生课表

(20xx年1月)

中央党校20xx级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博士研究生 《马克思主义哲学前沿问题研究》教学计划

(20xx年 1月)

一、教学目的和要求

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指导,通过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前沿问题的学习和研究,系统掌握国内外学术界对本学科前沿问题的研究状况,深入了解本学科研究的重点、难点、热点、进展及成果,及时获取最新的研究信息,以推动学术研究的发展,进一步提高博士研究生的科研能力和学术水平。

二、教学时间 20xx年3-6月 三、教学方法

讲授与研讨相结合,以所开讲题为中心,教师作必要讲授,学生围绕教师讲授的基本内容和提供的研讨题目,在事先认真准备的基础上进行研讨,做到教学相长、学学相长,加深对本学科前沿问题的认识和理解。

四、教学内容(见课表) 五、考核方法

课程结束后,每个学员提供一篇与本课程有关的5000字左右的学术论文,题目自拟,要求所撰论文具有独到见解,能够达到较高学术水平,争取在有影响的刊物上发表。

教学计划 篇2

【教学需要分析】

1、学生特征分析:

这次借班上课的班级是初三(8)班,这是年级中比较优秀的班级,56名学生,语文整体程度较好,表现在课外读书较多,写作训练较多,学生的语文学习习惯较好。由于是初三学生,生活的体验、语言的积累较之低年级学生有较大的优势,对于本文的学习,对于生命的认知,应该更具有可生成性。而且,他们面临升学考试的压力,对于这道人生的考题应该能有更多的兴趣,更多的感悟,也有更多的话可说。

由于是借班上课,教师对学生个体了解不够充分,需要在教学中讲究教学策略,运用教学机智,不断调整教学行为,以适应学生学习的需要。

2、学习内容分析:

本文取自人教版实验教材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是冰心先生写于1947年的一篇散文。文章文质兼美,意境美、哲理美和语言美兼具,景、情、理和谐相融,是一篇很好的学习材料。从语言上看,字、词、句、段都耐咀嚼,形象表达尤其精彩,如果导引得当,学生必然学有所得。从思想内容上看,文章谈的是生命话题,处在人生重要关口的初三学生,应该有体验、有兴趣,能与文本进行情感交流、思想碰撞,或许能够受到启迪,产生共鸣。

本文的学习,可开掘处很多,但要考虑学生已有的的学习背景、生活经验和认知能力,不宜一味求深求难。在教学中要与学生就文本进行平等的对话,进行心灵的自然沟通,要给学生提供一块自由的空间,教师不替代学生的思考。

3、学习目标分析:

根据上述学生的特征和文本的特点分析,本课学习的目标预定为:

⑴ 学生通过朗读、讨论,与自己人生经验的对接,体验文章、词句中蕴含的作者的思想情感,对生命的本质有自己的看法,并通过口头和书面的方式表达出来。

⑵ 学生通过阅读、品评,咀嚼文章的词句,体会作者遣词造句、表情达意的妙处,对文章语言的形象美有一定程度的认识,并能进行模仿尝试。

⑶ 学生通过联想、想象、质疑、批判,对文章进行创造性阅读,并能当众发表自己的观点,与同学、老师进行沟通、交流。

【教学实施预案】

1、课时:

教学用时1节。要求学生提前预习,课堂上要呈现预习成果,生成新的认知。

2、器材:

用多媒体设备、电子白板。电子白板可替代黑板,不足之处是使用受其响应速度的影响,有时会出现技术性障碍。使用器材的原则是当用则用,一切为了文本的学习,不旁逸斜出,喧宾夺主。

3、学法:

读、写、听、说交替,阅读、品味、体验结合,欣赏、研究、质疑并举。

4、设想:

以学生的学为主,教师、学生、文本间平等对话,但教师是平等中的首席。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学生行为教师行为设计意图一、激情导入 听──读──思。

进入文本学习环境。

引用奥斯特洛夫斯基、冰心的名言,导入本文学习。入情入境,引发学生思索,引起学生学习本文的兴趣。二、学习定位 讨论学习的内容和目标。 引起学生的讨论,帮助学生明确学习任务和目标。 定向学习,明确学习任务。三、阅读一:咬文嚼字,读懂文章 读懂生字词。将自己预习的成果拿出来,与同学分享。 参与学生的讨论,点拨重点字词。

如果学生预习充分,可控制时间。有些字词还可在下一个学习环节中解决。

这是语文学习的基点。

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四、阅读二:寻章摘句,读出自己 找出自己喜欢的语句,品味欣赏,与大家交流。

一要说明喜欢的理由。

二要说出自己的体验。

三要读出正确的情感。 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来品味语句丰富而深刻的内涵,教师适时以身说法,以期师生共鸣。 让学生进入个性阅读的空间,在阅读中既审视作者、文本,又观照自己,因文悟道,披情入文。

五、阅读三:涵泳文句,读出妙处 方式同上,但重在揣摩语言的表现力。 尊重学生的理解,适当点拨、纠正偏误。 让学生研究文章的写法,体会文章的形象美。六、阅读四:联想想象,由读到写 学生仿照文章形象的文句,通过联想、想象,写出自己对生命的理解、体验。

然后在课堂交流、共享。 请学生以生命像开始,写几句形象的话,表达自己对生命 ……此处隐藏4014个字……。课文在说明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时,是按照由主到次的说明顺序来安排的,在行文上使用了“首先”、“第二个因素”、“第三个因素”。“此外”等词语。

教师提示:我们读一部小说,总是先读到前面的“提要”。提要是对一篇文章或一本书的内容全貌做极为简要和概括的说明。有时我们还经常读到摘要。摘要,顾名思义就是对原文的要点进行摘录。写摘要和写提要有相同的地方,即都是抓住要点,写成文章。不同的地方是提要用自己的语言对原作的内容全貌作简要的概括说明,而摘要却是在不损害原作内容的前提下,摘录原作的要点,将原作的主要内容准确地按原作的顺序写出来,不掺进自己的观点和评论,但为使上下文连续,可适当加上一些词语,原文有的句子太长可取其主要成分。

学生写完以后,教师把预先准备好的投影仪展示出来,供学生参考。(略)

四、总结

说明文是以说明为主,向人们介绍事物本质特点的一种文体。写说明文应按照一定的顺序,使文章有条理性。《大自然的语言》这篇说明文向我们介绍的是物候学的知识,本文从具体、生动的物候景象说起,条理分明地说明了物候现象的特征、成因和意义。

align=center>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检查作业。叫学生回答上节课布置的作业。

二、理解本文说明的生动性

1、请三位同学分别朗读前三段课文。

2、理解题目的含义。问:“大自然的语言”指什么?课文为什么以此为题?

学生讨论,回答。第二段结束时说:“这样看来,花香鸟语,草长营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第三段开头又说:“这些自然现象,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称它为物候”。可见“大自然的语言”是指“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物候现象。作者将丰富多彩的物候现象比做大自然的语言,显得形象生动。课文以“大自然的语言”为题,作者是经过一番认真构思的。首先在课文第二段中有“传语”、“暗示”、“唱歌”等词语,将大自然人格化了,生动含蓄地揭示了物候现象对于农业生产的重要作用。其次,“大自然的语言”概括了丰富多彩的物候现象,给人以形象生动的印象。说明抽象深奥的物候学知识,从生动丰富的自然现象说起,精彩动人地展示出一幅四季风景图,使人容易对其产生兴趣,也符合人们由表及里认识事物的过程。

3、理解课文生动形象说明事物的特点。课文第一段可以说是对题目的解释和具体化,本段语言的最大特点是什么?哪些词语用得好?

学生讨论回答。本段具体描写了“大自然的语言”──丰富多彩的物候现象,语言生动、优美、形象,给我们展示了一幅美妙的四季图。写大地回春,用了拟人手法,“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写燕子归来,用“翩然”形容,给人以轻快敏捷的感受。写秋天植物叶枯落地,用“簌簌”一词,写昆虫用“活跃”和“销声匿迹”对比,令人仿佛置身于肃杀的秋天之中。这些贴切生动的词语或状其具体情态,或概括其总体特征,给人以生动形象的感受。恰当贴切地解释了“大自然的语言”。

4、口头作文(略)

三、学习举例说明

1、导入:本文在说明事物时除了条理清楚和生动形象以外,还有一个特点是采用了举例说明的方法。举例子可以将一些抽象深奥的事理形象明了地说出来,令人容易明白。请大家将课文中的例子找出来。

学生快速读课文,寻找文中的例子。教师指名回答。然后补充说明。

2、本文在举例时常用“例如”之类的用语。请同学们看看,这样的用语还有多少?有没有不用的?

学生快速阅读课文,教师指名回答,然后明确:这样的用语,课文中还有“下面是一个例子”、“如”、“又如”等。也有不用的、如第二段举了“杏花开和布谷鸟来了”三个例子都没有用。

3、本文在多数情况下只举一个例子,而在说明经度差异对物候的影响时却举了两个例子,这有必要吗?为什么?

学生讨论、举手回答。明确:举例多少应根据需要而定,容易明白的就不举或只举一个例子;不容易明白的就要举两个乃至更多的例子。本文在说明经度差异对物候的影响时举两个例子很有必要。因为近海的地方比同纬度的内陆地区冬天温和,这是人所共知的。若依此来推论,春天会来得早,但事实上是春天反而来得迟,且又寒冷。举两个例子说明,才能使人对此确信无疑。

四、总结扩展

1、请学生谈谈学习本课以后的感受。

2、教师总结。

五、布置作业(略)

教学计划 篇7

为了使教育工作有条不紊地进行,特拟定本学期计划。

一、学生情况分析

本期学前班共有学生66人,其中男同学12人,女同学18人,因为学校缺老师,大小班并成一个班,大班的已经学过一年,而小班的刚入学,这就给教学工作带来了很多的麻烦。更麻烦的是一些学生属于留守儿童,跟着爷爷奶奶或者外公外婆,缺乏父母的管教,也给教育教学工作带来很大压力。

二、教材内容分析

本册汉语拼音本期要学会9个复韵母,学会9个鼻韵母,学会韵母的四个声调的读法,学会声母与韵母的拼读方法。了解jqx和e和n相拼时,上两点要省略的规则。学会6个整体认读音节

三、教学要求

1、了解拼音的用处,激发学生学习拼音的兴趣。

2、培养学生认真听课、不讲小话、不玩东西等良好学习习惯。培养学生主动完成作业的习惯。

3、学会9个复韵母,学会9个鼻韵母,掌握韵母的四个声调的读法。

4、学会声母与韵母的拼读方法。

5、了解jqx和e,n相拼时,上两点要省略的规则。

6、学会6个整体认读音节。

四、教学措施

1、利用书上形象直观的图片指导学生学习,也可以制作学习卡片帮助学生学习,降低拼音学习的难度,教师要化难为易,千方百计让学生爱上拼音。

2、多联系家长,让家长协助辅导,不会的可以找高年级的学生帮忙教一下,一定要想办法教会。不能把一切事情都推给老师,因为老师不可能只教你家的那一个孩子。

3、多夸奖、多表扬,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多练、多读、多写,熟练掌握拼读、书写的技能。

4、对于那些留守儿童,尽量发动班上优秀的学生去帮助他们,老师也多关心,多辅导,让他们和大家一起学习、一起进步。

5、学前班的小朋友初入学,一切从零开始,课堂上要组织好学生的纪律,培养良好学习习惯,听、说、读、写相映成趣。因为学生太小,精力集中不了多长时间,所以要让学生张弛有度,以便提高学习效率。

五、课程进度和课时安排

周次、教学内容、计划课时

第1周、培养良好习惯、

2、3、aieiui、8

4、5、aooui、7

6、7、ieeer、9

8、9、前段复习、9

10、期中检测、4

11、12、anenin、8

13、14、unn、8

15、16、angeng、9

17、18、ingong、7

19、20、期末总复习

《教学计划模板七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