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学科学教学反思
身为一位优秀的老师,课堂教学是我们的任务之一,通过教学反思能很快的发现自己的讲课缺点,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学反思吧!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小学科学教学反思,欢迎阅读与收藏。
小学科学教学反思1《光的反射》这节课是上一节课的延续,同样是研究光的传达,所不同的是这节课是研究光在传达途中碰到障碍物会怎么样。
我依照教材要求,对本课进行处置。从照亮目标的三个活动→认识光的反射原理光的反射在生活中的应用(后视镜、额镜)→教室中的运用→科学上的应用军事上的应用(潜望镜)→制作简易潜望镜→光的反射不利的一面→人眼对光线的调节。
依照这一过程,一步一步展开教学。同学学得轻松,掌握得也牢固。同学在老师的指导下,照亮目标的三个活动层层递进,让同学在不时的挑战中发生兴趣,最后同学能用两面镜子把书后面的圆柱体照亮,从而总结得出光的反射原理。同学也学会了一种研究问题的思维程序,以后遇到问题就知道该怎样去探究了。
在知道了光的反射原理后,让同学认识光的反射原理在生活中的运用,我特意从医院和汽车行借来了额镜和反光镜。在实物的观察中,更让同学了解光的反射原理应用广泛。我还让同学制作简易潜望镜,准备好了资料,并把制作的地方都处置好,同学只要装置就行了,既降低了制作难度,又节约了教学时间,为让同学进行潜望镜原理的分析发明了更多的时间。而且这种制作非常符合同学的生活实际,既总结了知识,又运用了知识,还让同学用潜望镜进行观看,课堂气氛非常活跃。
当然在教学中我也有缺乏之处,教学语言单调直板,提出的问题过于简单,不利于激发同学进行考虑,同学的回答往往是在外表现象,没有深入发现实质。也没有让同学尽可能多的提出问题。忽视培养同学的质疑能力。对同学实验结果的展示不全面,只叫了一组同学,这样得到的科学结论不够客观。
总之,我觉得科学是求真求实的,平时教学中出现问题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我们不能发现问题,不能面对问题,在一堂堂的科学课上肯定还会出现更多的“怎么办”,我们的科学教师与其他学科的教师一样——“任重而道远”。
小学科学教学反思2整节课的设计上注意到了教学的流畅性和操作性。从质疑引入,直奔研究内容,到“寻找土壤成分”,再到实验一环扣一环,通过直接观察和间接显现的方法,学生对土壤的成分有了更客观的认识,引出了“土壤与生命”的思考,起到了很好的拓展教材的作用。
在教学的过程中,学生在实验中是得到了自己所需要的结论,但是需要借助教师的帮助来总结。这堂课给了我很多启发,也给了我一些思考:
1、想让课堂开放些,学生自主些,但是终究不能达到想要的效果,相反的没有给学生话语权,在思维上牵着学生走;
2、细小的环节的处理把握不好,比如过渡和引导的语句,没有让学生在整理信息后在思维认识上有所提升,达不到预设的“点”,即学生的思维和能力没有真正意义的提升;
3、观察实验探究,教师如何调控教学手段来展现学生的主体性?
4、如何有序地处理教材?例如教材中关于“人文”如何去体现?
5、汇报实验现象的过程中,如何去调控处理信息,完成教学目标?
探究是一个过程,让学生深入到过程中去,体会其中的各个环节,教师要倾听学生的心声,让孩子多动手,勤动脑,会合作,让孩子进入探究的课堂。此外,还要鼓励学生大胆想象,进行猜测,应用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使学生在自主的探究活动中获取知识,从而达到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目的。
小学科学教学反思3《植物的茎》这节课有个典型的实验:课前将一株植物浸在滴有红色墨水的瓶子中,放在阳光下几个小时,在课堂上让学生切开植物的茎,发现茎内液体是红色,从而推想茎的作用。之前的教学我采用过这种方法,但发现了缺点:
1、课前教师做的实验学生不得而见,他们没有经历、目睹过这个过程,即使切开后发现了茎内有红色的液体,他们也不会有太大的惊喜。
2、由于要在课前做这个实验,时间上对教师的要求很高,一定得提前半天,还得在阳光下晒一段时间,所以不好操作。
3、由于本级部有6个班,上完一轮课要2到3天,如果要做6次实验时间上很难完成,如果一次实验多用一些植物,后来的班级观察效果也不理想。
所以我想能否另辟蹊径,找到更合适的教学方法,在能保证教学效果的前提下,我也能偷点懒呢。下面是我设计这节课时的几点想法。
一、一株实体植物
我带了一株灰菜,一株很大的灰菜,最粗的茎直径有1厘米多。一上课就出示它进行复习:根和叶各有什么作用?然后让学生猜测在叶和根中间的茎可能有什么作用?学生看到一株完整的实体植物,无论是复习还是进行猜测,都很显性化、直观化,很容易让学生打开话匣子、敞开思路。科学老师一定不能怕麻烦,能带实体的不要带模拟的,没有实体的也要有模拟的。让学生实实在在的看到一个和所学知识有直接关联的物体,非常重要。
二、类比推理和知识迁移
植物的茎是怎样输送水分和养分的,内部的通路是什么样子的,对于学生来讲,是个“暗箱”,难以看到。但学生已经猜想到茎的主要作用可能就是输送、运输养分和水分,这和我们生活中熟知的马路的作用非常相似。我们可以用类比的方法,让学生先观察马路有什么特点,有什么功能,再迁移到植物的茎上,推想里面输送养料和水分的通路是什么样子的。从课堂上的实际效果来看,还是令人满意的。
三、显微镜的适时出现
孔子说:不愤不启,不诽不发。在学生对植物的茎内部的通路进行了大胆的推想以后,他们非常期待证实自己的想法是合理的。此时,适时地出示显微镜,让学生细致观察显微镜下植物茎内部的构造。学生的猜想得到了证实,水到渠成。学生的成就感油然而生,我们的教学目的也得到了落实。可谓双赢!
四、人文教育的探索和尝试
科学课中怎样进行人文教育,既要适时又要适度,我一直在摸索中。本课是《植物的生活》这一单元的最后一课,通过这几课的学习,学生对根、茎、叶这三个植物主要器官的作用有了一个整体的全面的认识。它们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又相互配合、团结合作,构成了完美的植物体。我们要从生命的高度去赏识它、赞美它、学习它。所以,我主要设计:如果你把它看做一个人的话,你想对他说什么?你想怎么赞美他?由于火候正好,孩子们说的真是那么回事。
俗话说:孩子看着自己的好。古诗云:身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对于自己的课,难免也会这样。还请大家提出自己的意见和建议,非常欢迎!非常感谢!
小学科学教学反思4课题内容是五年级科学第二单元第2课《给冷水加热》,现在就该课教学的情况做一个反思。
首先谈谈教学实验器材的准备方面,教学设计在科组里集体讨论,各个教学环节进行了讨论,结合教师你们的建议进行了修改。在实验的 ……此处隐藏9535个字……自己的制作过程,谈谈自己的想法和感受,这也是对他们这节课的总结,能很好地在孩子的心里留下深刻的印象。
这节课的教学让我收获了不少,让我对今后的实验教学有了更深刻得认识。我想任何一节课只有在教师的潜心研究和精心打磨下才能使教学环节精细化,才能收到理想的效果。
小学科学教学反思13选择《食物包装上的信息》这节课时我就一直在考虑设计一种由学生经过亲身经历来了解和发现来自食品包装上的信息,从材料的准备以及观察都是由学生自己完成,教师课前也准备了大量的食品包装袋,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能接触到更多来自食品包装上的信息;同时考虑到学生的年龄特点,我用彩色笔和卡纸制作了课题,揭示课题马上就能抓住学生,讲到食品没有哪个学生不感兴趣的。
从学生汇报来自食品包装上的信息时,我也一直想是让学生边说边与其交流,还是学生一边汇报教师一边板书记录呢?试教时分别采用了两种方法,后一种方法感觉更加尊重学生,而且详细记录更方便教学活动的开展。
分析整理来自食品包装上的信息是一个培养学生逻辑思维的过程,根据教师的板书记录,学生一一分析整理,很快就会发现食品的保质期和生产日期是我们选择食品时非常关心的问题,再美味的食品由于超过了保质期都要妥善处理,不能食用了。而后自然引出“为什么有的食品保质期长,有的食品保质期短?”的问题,就此话题展开激烈讨论,在本课以讨论为主的教学中,我一直参与学生之中,有时甚至就一个问题不停地追问,生动而又有趣,师生在互动中都将自己的作用发挥得淋漓尽致。
学生的讨论是很精彩的,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而且有些学生的思维非常活跃,他们讲述的有关食品的内容甚至涉及到社会上的不良现象:如“三无”产品等。看来小小的食品包装袋上确实有很多值得我们研究的问题。当然,这节课也同样给我一些思考:教师应如何组织学生有效的开展讨论活动呢?仅仅是参与其中加入讨论吗?显然不够,因为在本课的教学中我只是作为一名教学活动的参与者,觉得还应该能更加深入地去引导学生探寻问题,今后的教学中我还要继续激励自己一边学习一边探索,相信在新课改的教学道路上一定会有更多的收获。
教学目标基本达成,但在教学中也有一些不能令人满意的地方。
如时间分配不合理,第一个环节中为了让学生重视“人们为什么要把这些信息印在食物的包装上?各种信息的意思?”,在教学没有按原有的设计仅是交流“有哪些信息”而是多问了“这些信息是什么意思?有什么用?”所以收集包装袋上的信息用了较长的时间。这导致学生“比较几种食品的保质期”这一活动不够充分。统计五种食品的生产日期和保质期的时间过长。学生在记录了保质期后,对保质期引发的思考因为时间紧张就没能充分展开。在教学中当有学生注意到保持期长短后,老师仅是抓住影响保质期的因素开展了讨论。其实学生填写了有关表格后,引发的思考还有很多,如:蛋黄派上没有生产日期、光明鲜牛奶已经过期了等。
没有在关键处点拨。对“影响食物的保质期的因素”进行讨论后,我没有趁势让学生对“同一类食品,选择保质期长的食品还是选择保质期短的?”进行研讨,这丧失了对学生进行“用知识改善生活品质,提高饮食质量”的教学契机。还有让学生说你最关心的信息是什么时,也可以让学生在配料、三无产品等方面有个了解,而不是直奔主题——研究生产日期和保质期。
小学科学教学反思14在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中提到了这样一点:科学教学的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的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我觉得提得很好,很及时,很贴切,我是这样做的:在课堂教学中充分遵循学生学习科学的心理规律,为学生搭建良好的发展平台,创造性的组织教学工作。现就教学实践中的一些心得与老师们讨论一下:
结合认知特点,引导学生学会提问。
初涉《科学》的学习,三年级学生开始不会提问,只是感兴趣,因为他们不知从哪入手,不知提什么样的问题。起始阶段,我们应注意通过教师示范提问,向学生展示发现问题的思维过程,使学生受到启迪,有法可循。当然,在示范提问的基础上,教师还应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适当启发引导,让学生尝试提问。
1.从科学课的课题上提问
在科学教材中许多课文的课题都有画龙点睛的作用。引导学生针对课题提出问题,既有利于学生探究和理解,又能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如科学第四课《蚯蚓》,出示课题后,引导学生质疑。问学生:蚯蚓是什么们样子的?它怎么爬呀?它喜欢生活在什么地方呢?
2.从授课内容的重点,难点处提问
对授课内容重点、难点的提问,既有利于小学生研究知识,同时,也有助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围绕这一提问组织教学。如第七课《土壤的保护》一课,一个学生提到:“为什么说保护土壤呢?”其他学生听后哄堂大笑,当我反问他们为什么笑,怎么解释时,他们却哑口无言。其实,这个看似简单的问题提得很有价值。通过和水土流失相对比的讲解,这个问题就得到了解决,学生在了解水土流失的严重性之后,自然就会想到要保护土壤,防止流失。
3.从课文中的对立之处提问
有些课文中有看似对立之处,那正是编者老师们匠心独具所在。从而悟出道理,提高认识。如第九课《沉与阜一课,有这么一个学生活动;(1)、瓶子在水中上浮,用什么办法让它沉下去?(2)、橡皮泥在水中下沉,用什么办法让它浮起来?(用8分钟时到10分钟)在活动前让同学说一说用什么方法.同学们只说出了一个结果“要改变它们”.我说怎么改呀?同学们说“加水、变形状.”我说“那好吧,我们来试一试再说.”同学们都非好奇,认真的看和记录.结果橡皮泥浮起来了,瓶子沉下去啦.这样一来同学们的积极性上来了,纷纷讨论为什么.起到了很好的效果。
通过科学课的教学,我觉得不仅要考虑科学本身的特点,更主要的是遵循学生学习科学的规律,让学生在掌握科学知识的同时,学会科学思考,提问,学会应用科学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形成良好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为终身发展奠定良好基矗。
小学科学教学反思15在小学阶段,儿童对周围世界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他们乐于动手操作,这一时期是培养学生科学兴趣、体验科学过程、发展科学精神的重要时期。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科学素养的形成是长期的,早期的科学教育将对一个人科学素养的形成具有决定性的作用。承担科学启蒙任务的这门课程,将细心呵护儿童与生俱来的好奇心,培养他们对科学的兴趣和求知欲,引领他们学习与周围世界有关的科学知识,帮助他们体验科学活动的过程和方法,使他们了解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乐于与人合作,与环境和谐相处,为后继的科学学习、为其他学科的学习、为终身学习和全面发展打下基础。学习这门课程,有利于小学生形成科学的认知方式和科学的自然观,并将丰富他们的童年生活,发展他们的个性,开发他们的创造潜能。现将自己在教学中的一点反思谈以下几个观点:
一、科学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
二、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
三、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
四、科学课程应具有开放性;
五、科学课程的评价应能促进科学素养的形成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