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资料 > 教学反思

《菩萨兵》教学反思

时间:2024-07-12 11:48:03
《菩萨兵》教学反思

《菩萨兵》教学反思

身为一名人民老师,教学是我们的工作之一,教学的心得体会可以总结在教学反思中,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学反思怎么写吗?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菩萨兵》教学反思,欢迎大家分享。

《菩萨兵》教学反思1

这篇课文对于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学生对这段历史知之甚少,更谈不上深入理解。因此,课前,我让孩子去查找了许多相关资料,了解这段历史。特别是,第一课时,我让孩子们畅谈自己的了解,给学生创造一个课堂氛围,这样有助于帮助学生理解这一课的语言文字。在第二课时的教学中,学生在了解时代背景的情况下去理解“乌云遮住了眼睛”的深层含义。对“种子发芽、生根、开花、结果”的两层含义,以及“菩萨一样的司令,菩萨一样的兵”的理解也比较快。

原本我以为这节课会很枯燥,没想到,课堂上也擦出了“火花”,当一个孩子谈到“乌云遮住了眼睛”这句话,“乌云”就是天上的乌云,特别黑,让藏胞看不清楚时,立即有许多孩子举起手,反对他的意见,并谈出了自己的理解。让我觉得很欣慰。

《菩萨兵》教学反思2

这节课的主要目标之一是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学习朱德总司令和红军战士尊重、关心藏胞的优秀品质,体会藏民与红军之间的鱼水深情。为了完成这一任务,我是这么做的:

一、朗读文本,在人物语言中感受朱德急藏民所急,想藏民所想的品质:

在这篇课文中,朱德说了三次话,

▲“这么多天了,藏胞还在山里,怎么受得了呢?得想办法动员他们回来呀!”

▲ “这也怨不得他们,他们是让反动军队糟蹋怕了。现在已经是春耕的时候了,节气不饶人哪,得赶紧帮助藏胞把地抢种上。”

▲ “不能让藏胞来年挨饿,我们要像种自己的地一样,尽心尽力地把藏胞的地种好。要让红军播下的种子在这里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教学时,我先让学生自己找出这三句话,然后全班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交流时主要让学生抓住重点词语,谈自己的理解和体会,我觉得这样有目的的放手读,效果较好,大部分学生都能读懂!

二、填补空白,引发想像,进行说话:

1、在体会士兵爱民行动中,我抓住“热火朝天”引导学生想像:你好像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学生的思维一下子被激活了,他们看到了士兵们在忙碌地耕种:翻地松土的、插秧的、浇水的……;仿佛听到了战士们劳动时累得发出了“哼哼哟哟”的声音,也好像听到了战士们开心的唱歌声。

2、在最后一段藏民们由衷地说出 “几时见过菩萨一样的司令,菩萨一样的兵呀!”我让学生想像说话,藏民还会对红军说些什么?感谢之情,报答之语,一句句发自内心的话都说了出来,晓颖是这样说的:

村长代替全体村民说:“红军战士们,你们是真正一心为我们着想!以前认错你们了,真是深感歉意啊!你们是老百姓的救命恩人!我代替全体村民向你们深鞠一躬!我们藏民永远支持你们!红军万岁!朱德万万岁!”

3、在课文的第一自然段,我让学生想像:藏民们吃了反动军队的哪些苦头?通过对比,从侧面感受红军战士对藏胞们的关爱。

有了以上几个环节的朗读与训练,学生对这篇课文掌握得较好!

《菩萨兵》教学反思3

这篇课文记叙的是红军长征途中的一段经历,这段经历写的不是你死我活、硝烟弥漫的军事斗争,而是写红军与反动军队的民心之争,故事生动感人。我在教学设计中主要抓住一个“情”字。一开始,藏胞对红军队伍的误解;接着,朱总司令用实际行动“为藏胞春耕”、“把他们的院子打扫得干干净净”来感化藏胞;以至于藏胞们赞颂红军为“菩萨兵”。教学中我设计了一个这样的问题:“为什么红军不帮助藏胞们打扫房间,打扫客厅呢?”学生一下子就想到了:因为主人不在家,不经主人同意是不能进人家家门的,红军队伍有着铁的纪律,为了尊重藏胞因此没有进入藏族同胞的家而只为他们打扫了院子。这些跟反动军队的做法是完全不同的。就是这些细节处,使藏胞们感受到了红军是他们的“菩萨兵”。学生们的理解真的不错。

上这节课也有一个不尽人意处。“挨”是这篇课文的多音字。为了让学生掌握,上课时,我让学生先说出它的另一种读音。再用这两种读音口头说词时,学生开始混淆了。“挨骂”“挨打”,他们读成了第一声,我没有马上给他们正确答案,让他们自己查阅字典做解答。第二节课反馈这一情况,结果全班只有一位同学回家查了字典。其他同学早就忘记了这件事。学生的主动学习真成问题,这一点我直觉得心寒。看来以后在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这方面还得下功夫。

《菩萨兵》教学反思4

在这节课的设计与教学中,我抓住插图、品尝头尾,通过对文本精巧的处理,让学生逐渐形成对课文主线的把握能力,从而达到能自主研读的目标。

《菩萨兵》一课,朱德那几句话中的深义既是文章的重点也是难点,若停留在按部就搬的情节分析、字词理解上,那么这堂课将会上得很琐碎且费时严重,这样的教学效果显然并不理想。因此如何从整体上把握全文,寻找一个合适的切入点来提高这节课的课堂效率成了我思考的问题。

细细读课文便发现本文虽在按事情的发展顺序叙事,但贯穿其中的一条暗线则是在于藏胞的情感变化。而要体会人物情感的变化,最简单、直接的方法便是从神态、动作上入手。此时,我注意到了课文中的那幅插图,图上藏胞们围着朱德喜笑颜开,有种掩盖不住的感激与幸福感。于是,我决定利用这幅图作为突破口。在学生在对反动军队与红军部队有了深入了解并知道文中菩萨兵指的就是朱德带领的红军部队后,我在第二课时的开头这样设计到:“同学们,好好观察一下这幅图上人物的表情与动作,你看懂了什么?”学生看着图上人物的表情与动作很容易便能描述出当时的情景。我趁势把他们引回到文字中:“请你们快速读课文,说说课文哪几自然段描写的是图上的情景?”学生很容易便找到了是8、9两个自然段。此时,我引导学生读文章的第一自然段,并提问:“红军部队刚到藏民居住地时,藏胞们都早早躲进了深山,不敢露面。怎么到后来的转变竟是如此之大呢?”由此,我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了文章开头与结尾的对比上,不仅让学生体会到了文章结构上的前后呼应,也为学生真正进入文章主体而作好了铺垫。

接着,我紧扣第1自然段中,“急坏”两字,引导学生去寻找朱德在心急如焚的情况下想了什么办法来解决难题。

学生很容易便找到了主体部分2-7自然段,并概括出了朱德一共想了两次办法,第一次是第2-5自然段,叫翻译去说服藏胞(没有见效);第二次是第6-7自然段,亲自带领部队用行动来感化藏胞(终于见效)。课文的主线此时已经非常清晰,学生已经从整体上把握了全文,此时,再引导他们从具体的对话中去感受人物心情已并非难事。事实上在后来的实际教学中,学生的课堂反应也正如我的设想,一切水到渠成。通过这节课的设计与教学,我真切地感受到了研读文本的重要性,一幅小小的插图便可以是个极好的切入口,而利用好开头与结尾的反差更是抓住了要 ……此处隐藏4538个字……们为我们做了那么多的事,就像是我的亲人,我谢谢你们。

师:藏胞的老爷爷在哪里?哦,是你,你想说点什么吗?

生3:红军同志,我老汉活了这么大年纪了,还没看见过像菩萨一样的兵哪!朱德同志,我老汉向您跪下了!谢谢你们哪!

教室里响起了经久不息的掌声。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语文课程的目标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体现“全面”与“综合”是新时期语文教育的一个新理念。语文综合素质是指能适应生活需要的、整合的、具有可持续发展前景的语文素养。要培养这种以促进人的发展为宗旨的综合素养,必须将教育与生活紧密相连。实践证明,语文教学生活化的确是一条可行之路。加德纳的多元智能学说作为一种理论支撑,也为生活化教学的探索注入了活力。在以上两个教学片断中,教师在教学时,把教育和生活结合起来,使每个学生潜力得到发展。那么语文生活化教学实践的重要性在哪?我觉得可以结合多元智能理论进行探讨。

《菩萨兵》教学反思12

这篇课文记叙的是红军长征途中的一段经历,这段经历写的不是你死我活、硝烟弥漫的军事斗争,而是写红军与反动军队的民心之争,故事生动感人。在还没有上《菩萨兵》这课前,我真有点儿担心,因为这篇文章的时代背景已与学生的生活相去甚远,孩子们会喜欢这样的课文吗?为了上好这课,我大量地查阅了相关资料。在教学时,我主要注意了以下几点的教学:

一、注意背景资料的补充

在第一课时时,我给学生补充了些有关中国红军长征的资料,让学生了解为什么红军会到藏民居住地区去,以及他们长征途中是如何的艰辛。这能帮助学生对“红军”的形象有个大致的把握,也为学生理解红军与藏帮之间之所以能建立这种“鱼水情”做下铺垫。

二、注意重点词语、句子的理解。

在这篇课文中,朱德总司令的话语是教学的重点,我让学生在充分朗读的基础上抓住令自己感受最深的地方自己说说体会,充分发挥学生的本体性。而他说的“要让红军播下的种子在这里发芽、生根、开花、结果……”这句话更是重中之重。只要能理解这句话,为什么藏胞称红军为“菩萨兵”这一难题就迎刃而解了。

三、补充藏民的生活信仰

藏民大多数是信佛的,菩萨在佛教中是救苦救难,普度众生的,所以菩萨在藏民心中有着很神圣的地位,藏民把红军比作他们最崇敬的人,这是对红军最高的评价。补充了这些内容,学生理解藏胞称红军为“菩萨兵”更会水到渠成。

四、与现实相联系

我将红军这种一心为民的形象与当代最可爱的人——中国解放军联系在一起,这更是与“要让红军播下的种子在这里发芽、生根、开花、结果……”这句话相呼应。

这节课也有很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

一、红军为民着想的这条主线的体现得不是很明晰,我太注重点的把握了,从而忽视了整体性的东西。

二、对学生的一些回答缺乏评价性的语文。

三、作业设计不周详。我的有个作业是:秋天收割时,藏族同胞想表达对红军的感激之情,让学生代他们写信。但在做这个作业之前应该教学时有所铺垫,比如可以让学生们说说当藏胞看到被打扫得干干净净的院子和整治得平平整整的土地时会对红军说些什么,这样学生写起来就会比较顺手了。

四、板书设计应更清晰明了,能起到引领全文的作用。

《菩萨兵》教学反思13

一、案例

在教学《菩萨兵》的最后一部分时,我是这样进行的:

师:当藏在山上的藏民看到部队在为他们种地时,他们是怎么想的?又是怎么说的?

生:他们会想,这回我们弄错了,我们遇上的是一群好兵,是为我们着想的队伍。

生:他们会说:“从来没有见过菩萨一样的司令,菩萨一样的兵啊!”

生:他们会说:“赶快回家吧!好好地招待这些菩萨一样的兵……” ……

师:大家说的都不错,现在老师请同学们来演一演,把藏民当时所想、所说、所做表演出来,演出他们的惊奇、欣喜和感激。

师:先四人小组试着演,一个同学演放哨的藏民,其余3人演躲在山上的藏民。

学生四人小组表演,气氛较为热烈。

师:好,老师请一组小朋友上台来表演,看谁演得好。

生1:(急急匆匆地走向同伴……)同胞们,我们全都搞错了,大家快出来看呀,这些兵在为我们种地,你们看,他们把我们的家打扫得干干净净,把我们的地整治得平平展展,大家快回家吧。

生2、(走出来往下望去……)真的!我们这回遇上了好兵了,咱老百姓这回有好日子过了。

生3、4(也赶紧走出来)快,赶快回家吧。我们得好好地招待这些兵呀! ……

师:那当他们见到了朱总司令和战士时,又是怎么做,怎么说的?请你们接着表演。

生1:你们是菩萨派来的吧,我从来没见过像你们这样好的军队。快到屋里来坐一坐,喝口水歇一歇。

生2:你们不但不拿我们的东西,还帮我们种地,太谢谢你们了!这是我自己种的红枣,你们拿去尝尝吧。

生3、4:呜呜呜……大声哭了起来。 …… 下面,老师请小朋友评一评,他们演得怎么样?

生A:他们演得都很好,就是看不懂,好好的,怎么哭起来呢?

生3、4:我们是感动得哭。

生B:我认为感动得哭起来不应该这样大声地哭,而是热泪盈眶,说不出话来的样子。

生C:我觉得他们演得不错,把藏民当时惊喜和感激都演出来了。就是还可以适当再加一些动作表演。 ……

二、反思

在语文的教学中,如果把表演带入课堂,一改学生被动阅读的地位,促使学生多动脑,多动手,主动参与阅读,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学生准确理解语言文字,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有利于展示学生的才华。在教学《菩萨兵》这篇课文中我尝试着让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让学生在课堂上动起来,使学生学得愉快,学有收获。

具体体现在:

1、以演代讲。教学中我设计了学生喜欢的演一演的形式,让学生来演一演藏民当时的所想所言,深切地体会当时藏民们的心理、神态、语言,不知不觉化解了“菩萨兵”这一难点。特别“你们是菩萨派来的吧”这一句符合人物特点的话,虽见平常,却可见学生对课文的感悟之深。引导学生创造性地想像,把他们对文本的理解与诠释,通过表演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如请学生演一演藏民见到红军会怎么做,怎么说,这就需要学生展开丰富的想像,从多个不同的侧面去思考,拓展思维的空间。在学生独具匠心的表演中,创造力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2、尝试合作学习。学生的个体学习是基础,小组合作学习、师生合作学习可以发挥课堂教学的群体功效,为学生成功学习提供帮助。在让学生演一演时,让学生四人小组分角色试着演,既发挥了集体的功效,又让全体学生参与到活动中来,让一部分不善表现自己,或胆怯的学生也得到训练。

3、引导学生参与评价,真正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在表演之后,让学生评一评演得怎么样,在评的过程中再一次引导学生感悟了课文,进一步探究学习,把对课文的理解引向更深的层次。在愉快的评议中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及感悟文本的能力。

《《菩萨兵》教学反思.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