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圆柱的认识》教学反思
作为一名人民老师,我们要有一流的教学能力,对教学中的新发现可以写在教学反思中,那么你有了解过教学反思吗?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圆柱的认识》教学反思,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圆柱的认识》教学反思1本单元的大头就是圆柱的认识。圆柱是生活中一种常见的立体图形。并且在实际生活中,圆柱形的物体很多,学生打小就认识圆柱并对圆柱有初步的感性认识。所以在教学《圆柱的认识》时,注重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毋庸置疑,这样为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解决实际问题打下好基础。对于本节课的重点圆柱特征的认识和圆柱侧面积计算方法的推导。我应该注意和反思这么几点:
1、利用班班通中现成的资源课件展示生活中的圆柱形物体学生在欣赏的过程中一方面初步感受圆柱行物体的特征,另一方面控制老师多言或暗示的频率,学生会直接告诉我们像这样的物体就叫做圆柱。
2、圆柱特征的认识要全面,比如让学生说说对圆柱的感觉;借助圆柱体实物,让学生看一看,摸一摸,亲自感受体验;同学之间互相交流;最后在学生感知、操作、交流的基础上学生集体的力量就小结出了圆柱的基本特征。
3、借助烟囱解决圆柱侧面积计算的推导贯穿始终!具体操作为在整体地感知圆柱的特征后,设置悬念,先让学生猜一猜:“这个圆柱的烟囱侧面展开可能会是一个什么图形呢?”然后进行验证,学生动手操作,合作探讨、互相交流。认识到了圆柱烟囱的底面周长相当于长方形的长,圆柱烟囱的高相当于长方形的宽。接着质疑问难,要想知道圆柱烟囱的侧面积,你有何高招?这样一个化抽象为具体,并把观察、猜想、操作、发现的方法趣味盎然的贯串首尾!对学生而言,圆柱各部分名称和特征就如同久别重逢的老朋友般亲切!圆柱侧面积计算方法的推导也一定有种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敞亮感!还有效的培养了学生自主获取知识的能力。
《圆柱的认识》教学反思2师:你对圆柱有哪些了解?
生1:圆柱有两个底面
生2:圆柱的底面是圆形
〔学生举手的人不多,有点冷场〕
师:看来大家对圆柱有了一些了解,下面我们来进一步探索圆柱的特征。
(接着,教师出示小组学习要求,让学生通过观察圆柱实物,围绕3个问题,探索圆柱的特征)
师:通过观察你有什么发现?
生1:我发现圆柱的两个底面是圆形。
生2:我觉得圆柱的两个底面面积相等。
师:你们有办法证明圆柱的两个底面相等吗?
生3:〔该生是学困生,但在公开课中回答问题一向很积极〕如果圆柱的两个底面不相等,那么圆柱就会一头大,一头小。
师:恩(停顿),你能再说说吗?〔这时我听得不太清楚〕
生3:两个底面不相等,一头大,一头小,会东倒西歪。
师:(没有做出评价)还有别的方法吗?
生4:我是通过把上面的盖子取下和底面相比,得出两个底面大小相等的。
师:说得太好了。(露出满意的神情)
(之后,老师拿出一个有盖的茶叶罐,按生4的方面演示了一遍)
板书:面积相等的两个圆
师:圆柱的面还有什么特征?
生5:我发现圆柱的表面摸起来很光滑,永远也“摸不到头”。
师:为什么“摸不到头”?你觉得圆柱的这个面和底面有什么不同?
生6:底面是个平面,而这个面不是平面。
师:我们就说这个面是曲面。(板书:曲面)
《圆柱的认识》教学反思3圆柱是一种比较常见的立体图形。在实际生活中,圆柱形的物体很多,学生对圆柱都有初步的感性认识。在教学新知识时,我让学生亲自动手去摸一摸、比一比,采用小组合作、讨论、交流等形式,让学生多角度、多形式地表达自己的思维过程,整体地感知圆柱的特征。在讨论圆柱的侧面展开图时,我设置了悬念,先让学生猜想侧面展开后是什么形状,通过猜测再进行验证,学生在动手操作、小组合作学习、相互交流的过程中认识到长方形与圆柱侧面展开图之间的关系。
我把教学重、难点化繁为简,化抽象为具体,并把“观察、猜想、操作、发现”的方法贯穿始终,既加深了学生对圆柱各部分名称和特征的认识,又有效地培养了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在练习阶段,我设计相应的练习,不仅检查了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也进一步锻炼了学生对知识的灵活应用能力。在教学方法上,我充分利用圆柱形实物,让学生自己去动手观察,认识了圆柱的特征;并利用课件辅助教学,使学生对圆柱的特征有直观的认识,这样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圆柱的认识》教学反思4在实际生活中,圆柱形的物体很多,学生对圆柱都有初步的感性认识。圆柱是学生在学习了长方体和立方体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它是一种比较常见的立体图形。在实际生活中,圆柱形的物体很多,学生对圆柱都有初步的感性认识所以在教学《圆柱的认识》时,我通过学生的动手操作和探索研究,自我发现和掌握圆的柱的基本特征,并能联系生活实际,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有步骤地展开研究和探索,同时让每个学生都树立能够学好数学的信心和学习数学的兴趣。
在导入时,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因此,今天老师和大家一起来认识一种新的立体图形——圆柱(出示圆柱),我直接揭示课题,同学们,你们看到过这样的物体吗?你能举一些生活中像这样的物体吗?学生一一展示自己课前收集好的圆柱形物体。在我们的生活中,只要你们细心的去观察,圆柱形的物体还是到处可见的。学生对新知识是好奇的。在教学圆柱的特征时,我让学生亲自动手去摸一摸、比一比,采用小组合作、讨论、交流等形式,让学生多角度、多形式地表达自己的思维过程,整体地感知圆柱的特征。在学生知道了圆柱的侧面积是指哪部分后,我设置悬念,先让学生猜一猜:“这个圆柱的侧面展开可能会是一个什么图形呢?”通过猜测再进行验证,学生动手操作、小组合作学习、互相交流。认识到了圆柱的底面周长相当于长方形的长,高相当于长方形的宽。接着又问,要想知道老师手里圆柱的侧面积,你会算吗?学生自然而然的想到了圆柱的侧面积=底面周长×高。把教学重难点化繁为简,化抽象为具体,并把“观察、猜想、操作、发现”的方法贯穿始终,既加深了学生对圆柱各部分名称和特征的认识,又有效的培养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本节课我主要体会如下:
1、加强动手实践,引导学生自主探究。认识底面的特征时,学生先是猜想,再让学生想法证明;探究侧面展开图时,先让学生动手操作,通过全班演示证实后,学生再次动手操作,把一张长方形的纸或一张正方形的纸分别卷成一个圆柱体的侧面,卷成前后图形之间的关系就不言而喻了。对比较抽象的数学知识的学习,让学生亲自动手去体验,既遵循了学生的认知规律,又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还让学生轻松愉快地掌握了新知识,可谓一举多得。
2、我打破了课本的局限,让学生动手 ……此处隐藏1291个字……就是圆柱的底面周长,宽就是圆柱的高。
因为本节课的重点是圆柱的特征和圆柱侧面积的计算。所以在小组合作探究中特别注重学生自己操作、讨论、探索,学生得到的结论很多,如圆柱体侧面展开后得到长方形、平行四边形、正方形,然后再给学生时间去发现展开图与圆柱体侧面有怎样的关系,学生的思维得到了很好的培养。这样让学生通过自己动手操作和探索研究、自我发现和掌握圆的柱的基本特征,并能联系生活实际,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有步骤地展开研究和探索,加深了学生对圆柱认识,又有效的培养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同时让每个学生都树立能够学好数学的信心和学习数学的兴趣。
《圆柱的`认识》教学反思8教育不只是一种简单的“告诉”,因为学生拥有自己的独立思考水平和认知系统,当他们遇到一个新的待解决的问题情境时,如何调动学生自觉而主动地从自己已有的知识架构和认知经验中摸索、收集、调动处理问题的方法和策略呢?在这节课的教学上,我是注重了对学生学习方法的引导。数学课程标准在“空间与图形”这一部分内容中,也提出要注重通过观察、操作、推理等活动,逐步认识简单几何体的形状、大小,并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在新的数学课堂教学策略中,“探索交流、解决问题”是学生课堂中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本节课一开始,我没有直接告诉学生圆柱的特征,而是在课前参与的基础上,让他们自己观察,触摸自己制作好的圆柱,并与小组内成员的作品进行分享交流,得出圆柱的特征。让学生深刻体验发现知识的过程。另外在教学圆柱的侧面时,我充分让学生动手实践,操作,在一定的提示引导下,让学生知道了圆柱侧面沿着高展开可能会出现的图形是长方形、正方形,而且自己弄明白了展开图形与圆柱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圆柱是一种比较常见的立体图形。在实际生活中,圆柱形的物体很多,学生对圆柱都有初步的感性认识。这节课是由观察、触摸、猜测、操作验证、巩固、应用这几个环节组成。组织学生通过观察手中的圆柱实物,初步感知圆柱特征,对圆柱特征有一个较为完整的把握。在教学中,我注意了对方法的反馈。实际教学中出现了两种情况:一是部分学生把学习长方体、正方体的认识方法迁移过来,比较有序地说出圆柱的某些特征,二是更多的学生还不能迁移方法,而是从自己最感兴趣或最为明显的特征着手进行说明。接着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和急于探究的心理,让学生看一看、摸一摸手中的圆柱体实物,使学生从对圆柱的初步认识到慢慢地发现其中的知识。再把各自的发现进行对比、证明,总结得出圆柱的特征。
在探索圆柱体侧面的特征时,特别注重学生自己操作、讨论、探索,学生得到的结论很多,如圆柱体侧面沿着高展开后得到长方形、正方形,然后再给学生时间去发现展开图与圆柱体侧面有怎样的关系,学生的思维得到了很好的培养,在通过对表格的填写,引导学生得出圆柱侧面展开后与圆柱的关系。学生对新知识是好奇的。在教学新知识时,让学生亲自动手去摸一摸、比一比,采用小组合作、讨论、交流等形式,让学生多角度、多形式地表达自己的思维过程,整体地感知圆柱的侧面展开与圆柱的关系。在讨论圆柱的侧面时,设置悬念,先让学生猜一猜:“这个圆柱的侧面展开会是一个什么图形呢?”通过猜测再进行验证,学生动手操作、小组合作学习、互相交流,
整个教学过程中,圆柱的特征成为学生探究的主体需要,学生由被动的接受者、参与者变成了探索者、创造者。而教师仅仅是引导者、组织者和合作者。课堂是学生的课堂,教师应少讲、少说,把大量的时间和空间还给学生,让学生积极开展合作学习,实现生生多向交流。
《圆柱的认识》教学反思9本节课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第一,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上课开始,采用游戏导入,当学生从袋中摸出比较陌生的物体时,学生的学习热情高涨。这个过程虽然看似简单,但并不是流于形式。因为学生在触摸中初步感受了圆柱的特征,因而能准确地把它与学过的立体图形区别开。
第二,注重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
课堂上留给学生更多的自主空间,独立思考,动手操作,合作交流,提高了自主探究的实效性。让学生结合实物阅读教材进行自学,很好地利用了教材,并且把学生学习的全过程用“看一看”、“摸一摸”、“议一议”、“比一比”、“量一量”、“剪一剪”等几个活动连接在一起,使整个教学过程形成一个动态的教学整体。
第三,注重学生多样化的思考策略。
教学中,充分为学生提供思考和交流的机会,鼓励学生运用所学知识通过多种方法解决问题。例如。在让学生验证“圆柱的上下两个底面是两个完全相同的圆”这一环节,学生的思维也迸发出智慧的火花。课堂上我们听到学生说出了4种不同的方法,教师都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和评价,尊重了学生的个体差异,力争让每名学生都有所收获,体现不同的人学习不同的数学这一教学理念。
第四,注重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
课堂结束时为学生布置了一项“实践性作业”:让学生为罐头厂家设计一个外包装。这是将书本知识转化为解决问题的能力。既丰富了学生的生活经验,又体现了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的这一理念。
但精彩中难免也会有些遗憾:一是,语言有时不太准确。如:指着圆柱说“圆柱旁边有一个面是侧面”。过于急躁,如果说“圆柱除了两个底面还有一个曲面,它是圆柱的侧面”就会更好了。二是,应该善于启发学生的思维。如:当有一个小组汇报出侧面展开后是一个不规则图形时,应该就势引导学生演示,让学生发现它通过割补法也可以转化为我们学过的平面图形。
反思了本节课,我有了一点教学重建的设想:对于“圆柱的高”的教学同样是本节课的一个重点,这一环节的处理应再深入一些。上课过程中应该让学生亲自动手测量一下手中圆柱的高。这样不仅能让学生体验到它的高有无数条,而且知道测量外侧的高比较方便,同时也为后面布置的实践作业奠定了基础 。
《圆柱的认识》教学反思10一大早开学第一节课上了圆柱的认识,发现教完后啥都没输送下去的感觉。
一、入题太慢,圆柱的认识时间浪费太多。该如何精简一些呢?从正方体、长方体是由平面围成的立体图形引入到圆柱的特点,纠结太久,应该稍微快一些。我却还在纠结他们圆是不是立体图形上,这里浪费了一些时间,但是不解决总归又是不好的,还是学生基础太差吗?还是自己的结论下太慢各个需要学生讨论呢?
二、环节把握不好。通过去年的教学,我知道孩子们对于面旋转成体其实很难理解,所以第二个环节我把教学定在面旋转成体上,让学生多感受,可是没有形象的课件,有课件放不出来,孩子们的空间想象能力还稍欠缺,导致这部分又没落实好,却又花去了很多时间。
三、圆柱侧面积的渗透不够。看了作业本发现,第二题是有关侧面的,第三题已经是侧面积的计算了。好晕。我只是利用了最后5分钟,简单地带过了一张长方形纸卷成圆柱,长和宽和圆柱的关系这个知识点。对于已知半径求周长,已知周长和高求侧面积这些都没涉及,可是作业本里有。
于是又困惑了,到底该如何定位呢?如何把握课的知识内容呢?侧面积的计算这节课该不该进行呢?这样一节课的内容有多少呢?进行多少是合适的呢?哎。估计下一次我还是会纠结这些问题。